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川藏铁路勘察设计技术队长、新藏铁路副总设计师
姜 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四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斯博,现任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开发部高级主任。2017年,他被选为红旗首款大型纯电动SUV车型自主电驱技术开发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挑战行业全新的高功率永磁电驱技术路线,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先后攻克了双智能功率单元架构技术、全域变载频深度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行业首发245kW高功率永磁同步电驱系统,成功宣告高性能永磁电机技术的自主掌控。2020年,红旗EHS9车型量产,出口挪威,成为中国高端民族汽车品牌批量出口欧洲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带领攻关团队挑战行业量产的最高转速技术指标,创新开发智能油冷系统、高频SiC功率半导体应用等多项核心技术。作为第一执笔人牵头制定了国标GB/T 29307,该标准作为新能源电驱国家唯一的可靠性试验标准,填补了高动态电驱系统可靠性测试标准空白。
朱平,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工作期间先后负责30万吨级原油船、32万吨级矿砂船,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船等重点项目建造工作,2018年,他带领团队实现了高强度国产止裂钢首次在最大集装箱船上的应用,经过上百次试验,形成指导文件和工艺,攻克了止裂钢超高强度、特殊焊材及工艺等难题,实现了2艘20000TEU集装箱船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建造实现了“零”的突破。
华成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公司钳工,高级技师,特级技能专家。参加工作10年来,他带领团队改进工艺方法300余项,上报技术质量攻关等30余次,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自制工装、工具20余件。通过他的不停地改进革新,既解决了航空制造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又减少了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废品损失,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李青,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近15年间,他扎根重大任务一线,带领“千人装配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首架交付、商业首航三场“攻坚战”。站在商用飞机这一高端复杂制造业的最前沿,李青正带着团队围绕C919飞机型号批生产工作先行先试,在“急、难、险、重、新”的第一线攻坚克难,在推进模块化制造、优化工艺技术、夯实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锤炼硬本领,探索发展新路径,全力以赴为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再立新功。
李萌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员。作为中航西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和单位技能工作室的负责人,李萌月深耕航空产品中值制造与精密装配研究,先后攻克了超大型国产不锈钢回转体零件加工等技术难题,取得10余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突破,年累计节省本金上千万元,被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西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罗锋,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地路二所主管工程师,高原项目勘察设计技术队长、副总设计师。工作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青藏高原一线,率队研发建立了多源遥感航测、地学解译与融合识别的成套技术体系,以“开天眼”有效解决了复杂艰险山区勘察“上不去、辨不清”的关键技术难题。他带队开展国内首次西缘进藏交通廊道科考工作,4次突击无人区,系统探明“多年冻土、活动断裂、山地灾害”三大地质风险,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为我国高原工程建设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奉雅,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通过现代化智能焊接设备,把青春与祖国牢牢“焊”在一起。她把目光聚焦在“别人不能焊”的材料上,成为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板无法熔焊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第一人。她能够焊接全球最厚的水电用钢,也能够焊接全球强度最高的深海用钢,还能够焊接全球最高线能量船舶用钢,更能够把现有的焊接效率提高10倍以上,熔焊技术全球遥遥领先。
姜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四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核燃料专用装备领域青年一代领军人物,坚持核科技自立自强,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新相关装备保护系统模块设计,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国家技术空白;主导优化装备保护系统,指标提升20%以上,保障示范工程启动。他扎实推进相关装备总体设计、动力学理论与试验创新,刻苦奋战在国防科研第一线,重点参与、负责基础科研、核能开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10余项。
中国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18年6月,团队共有队员41人,平均岁数29岁,参与建设雅万高铁正线公里的施工任务,包括桥梁、德卡鲁尔动车站和动车所,以及箱梁预制和架设任务。雅万高铁是印尼乃至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是中印尼两国元首亲自推动的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旗舰工程,也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落地的“第一单”。2023年10月17日,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印尼迈入高铁时代。自开通以来,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过270万人次,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便利了沿线民众出行,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雅万高铁不仅铺就了两国合作共赢的“幸福路”,更架起了两国人民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运行部是一支平均岁数32岁的年轻队伍,在示范工程建设中,面对全球首堆、全新的技术,他们从零开始,全面参与项目从设计、安装、调试到运行的全过程,在没有一点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首创四代核电技术文件体系,形成技术文件1000余份,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推动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实现了时代性跨越。运行部青年团队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造和科研攻关。团队承担3项国家级重大专项科研项目、7项华能集团科研项目及多项公司前瞻性课题。近3年共申请专利86项,授权专利51项,牵头开展16项高温堆技术标准制定,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的学术论文7篇,为高温气冷堆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了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和核能综合利用的步伐。
内蒙古电力集团阿拉善额济纳供电公司黑鹰山供电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额济纳旗黑鹰山镇,这里地表荒凉、人烟稀少、风沙肆虐,是国际公认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拉善供电公司黑鹰山供电所电力人,扎根边疆、守望相助,历经千难万险,在“生命禁区”架起高压线,彻底结束了沙漠腹地几十年无网电的历史,为3.3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及周边军、企、民、警约105户900余人送去温暖和光明。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始终牢记习“要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的殷切嘱托,相继突破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从无到有建立起1400余项各级标准的大型邮轮标准体系,为构建邮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联动和管理360多家全球供应商、1100多家二级配套企业,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开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典范样板。
中国电建华东院白鹤滩水电站勘测设计团队, 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71%,他们秉承科技强国的信念,勇攀水电“珠峰”,圆满完成世界技术难度最高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全过程勘测设计和全方位技术支撑任务,为我国水电实现领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突出贡献。团队成立于1991年,33年来,几代青年科技工作人员传承“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白鹤滩精神,接续奋斗在白鹤滩水电站科研攻关、工程建设和移民脱贫攻坚第一线,先后攻克世界最难特高拱坝、最大地下电站、最大水电机组等世界级核心科技难题16个,突破关键技术127项,获得发明专利205项,发表核心论文37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2项,奋力保障电站2021年“七一”投产发电献礼建党百年、2022年全面投产发电、2023年累计发电千亿度。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川藏铁路勘察设计技术队长、新藏铁路副总设计师
姜 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四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斯博,现任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开发部高级主任。2017年,他被选为红旗首款大型纯电动SUV车型自主电驱技术开发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挑战行业全新的高功率永磁电驱技术路线,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先后攻克了双智能功率单元架构技术、全域变载频深度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行业首发245kW高功率永磁同步电驱系统,成功宣告高性能永磁电机技术的自主掌控。2020年,红旗EHS9车型量产,出口挪威,成为中国高端民族汽车品牌批量出口欧洲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带领攻关团队挑战行业量产的最高转速技术指标,创新开发智能油冷系统、高频SiC功率半导体应用等多项核心技术。作为第一执笔人牵头制定了国标GB/T 29307,该标准作为新能源电驱国家唯一的可靠性试验标准,填补了高动态电驱系统可靠性测试标准空白。
朱平,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工作期间先后负责30万吨级原油船、32万吨级矿砂船,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船等重点项目建造工作,2018年,他带领团队实现了高强度国产止裂钢首次在最大集装箱船上的应用,经过上百次试验,形成指导文件和工艺,攻克了止裂钢超高强度、特殊焊材及工艺等难题,实现了2艘20000TEU集装箱船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建造实现了“零”的突破。
华成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公司钳工,高级技师,特级技能专家。参加工作10年来,他带领团队改进工艺方法300余项,上报技术质量攻关等30余次,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自制工装、工具20余件。通过他的不停地改进革新,既解决了航空制造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又减少了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废品损失,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李青,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近15年间,他扎根重大任务一线,带领“千人装配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首架交付、商业首航三场“攻坚战”。站在商用飞机这一高端复杂制造业的最前沿,李青正带着团队围绕C919飞机型号批生产工作先行先试,在“急、难、险、重、新”的第一线攻坚克难,在推进模块化制造、优化工艺技术、夯实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锤炼硬本领,探索发展新路径,全力以赴为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再立新功。
李萌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员。作为中航西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和单位技能工作室的负责人,李萌月深耕航空产品中值制造与精密装配研究,先后攻克了超大型国产不锈钢回转体零件加工等技术难题,取得10余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突破,年累计节省本金上千万元,被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西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罗锋,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地路二所主管工程师,高原项目勘察设计技术队长、副总设计师。工作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青藏高原一线,率队研发建立了多源遥感航测、地学解译与融合识别的成套技术体系,以“开天眼”有效解决了复杂艰险山区勘察“上不去、辨不清”的关键技术难题。他带队开展国内首次西缘进藏交通廊道科考工作,4次突击无人区,系统探明“多年冻土、活动断裂、山地灾害”三大地质风险,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为我国高原工程建设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奉雅,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通过现代化智能焊接设备,把青春与祖国牢牢“焊”在一起。她把目光聚焦在“别人不能焊”的材料上,成为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板无法熔焊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第一人。她能够焊接全球最厚的水电用钢,也能够焊接全球强度最高的深海用钢,还能够焊接全球最高线能量船舶用钢,更能够把现有的焊接效率提高10倍以上,熔焊技术全球遥遥领先。
姜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四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核燃料专用装备领域青年一代领军人物,坚持核科技自立自强,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新相关装备保护系统模块设计,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国家技术空白;主导优化装备保护系统,指标提升20%以上,保障示范工程启动。他扎实推进相关装备总体设计、动力学理论与试验创新,刻苦奋战在国防科研第一线,重点参与、负责基础科研、核能开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10余项。
中国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18年6月,团队共有队员41人,平均岁数29岁,参与建设雅万高铁正线公里的施工任务,包括桥梁、德卡鲁尔动车站和动车所,以及箱梁预制和架设任务。雅万高铁是印尼乃至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是中印尼两国元首亲自推动的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旗舰工程,也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落地的“第一单”。2023年10月17日,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印尼迈入高铁时代。自开通以来,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过270万人次,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便利了沿线民众出行,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雅万高铁不仅铺就了两国合作共赢的“幸福路”,更架起了两国人民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运行部是一支平均岁数32岁的年轻队伍,在示范工程建设中,面对全球首堆、全新的技术,他们从零开始,全面参与项目从设计、安装、调试到运行的全过程,在没有一点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首创四代核电技术文件体系,形成技术文件1000余份,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推动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实现了时代性跨越。运行部青年团队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造和科研攻关。团队承担3项国家级重大专项科研项目、7项华能集团科研项目及多项公司前瞻性课题。近3年共申请专利86项,授权专利51项,牵头开展16项高温堆技术标准制定,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的学术论文7篇,为高温气冷堆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了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和核能综合利用的步伐。
内蒙古电力集团阿拉善额济纳供电公司黑鹰山供电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额济纳旗黑鹰山镇,这里地表荒凉、人烟稀少、风沙肆虐,是国际公认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拉善供电公司黑鹰山供电所电力人,扎根边疆、守望相助,历经千难万险,在“生命禁区”架起高压线,彻底结束了沙漠腹地几十年无网电的历史,为3.3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及周边军、企、民、警约105户900余人送去温暖和光明。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始终牢记习“要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的殷切嘱托,相继突破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从无到有建立起1400余项各级标准的大型邮轮标准体系,为构建邮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联动和管理360多家全球供应商、1100多家二级配套企业,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开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典范样板。
中国电建华东院白鹤滩水电站勘测设计团队, 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71%,他们秉承科技强国的信念,勇攀水电“珠峰”,圆满完成世界技术难度最高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全过程勘测设计和全方位技术支撑任务,为我国水电实现领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突出贡献。团队成立于1991年,33年来,几代青年科技工作人员传承“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白鹤滩精神,接续奋斗在白鹤滩水电站科研攻关、工程建设和移民脱贫攻坚第一线,先后攻克世界最难特高拱坝、最大地下电站、最大水电机组等世界级核心科技难题16个,突破关键技术127项,获得发明专利205项,发表核心论文37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2项,奋力保障电站2021年“七一”投产发电献礼建党百年、2022年全面投产发电、2023年累计发电千亿度。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川藏铁路勘察设计技术队长、新藏铁路副总设计师
姜 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四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斯博,现任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开发部高级主任。2017年,他被选为红旗首款大型纯电动SUV车型自主电驱技术开发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挑战行业全新的高功率永磁电驱技术路线,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先后攻克了双智能功率单元架构技术、全域变载频深度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行业首发245kW高功率永磁同步电驱系统,成功宣告高性能永磁电机技术的自主掌控。2020年,红旗EHS9车型量产,出口挪威,成为中国高端民族汽车品牌批量出口欧洲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带领攻关团队挑战行业量产的最高转速技术指标,创新开发智能油冷系统、高频SiC功率半导体应用等多项核心技术。作为第一执笔人牵头制定了国标GB/T 29307,该标准作为新能源电驱国家唯一的可靠性试验标准,填补了高动态电驱系统可靠性测试标准空白。
朱平,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工作期间先后负责30万吨级原油船、32万吨级矿砂船,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运输船等重点项目建造工作,2018年,他带领团队实现了高强度国产止裂钢首次在最大集装箱船上的应用,经过上百次试验,形成指导文件和工艺,攻克了止裂钢超高强度、特殊焊材及工艺等难题,实现了2艘20000TEU集装箱船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建造实现了“零”的突破。
华成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公司钳工,高级技师,特级技能专家。参加工作10年来,他带领团队改进工艺方法300余项,上报技术质量攻关等30余次,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自制工装、工具20余件。通过他的不停地改进革新,既解决了航空制造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又减少了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废品损失,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李青,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近15年间,他扎根重大任务一线,带领“千人装配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首架交付、商业首航三场“攻坚战”。站在商用飞机这一高端复杂制造业的最前沿,李青正带着团队围绕C919飞机型号批生产工作先行先试,在“急、难、险、重、新”的第一线攻坚克难,在推进模块化制造、优化工艺技术、夯实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锤炼硬本领,探索发展新路径,全力以赴为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再立新功。
李萌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员。作为中航西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和单位技能工作室的负责人,李萌月深耕航空产品中值制造与精密装配研究,先后攻克了超大型国产不锈钢回转体零件加工等技术难题,取得10余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突破,年累计节省本金上千万元,被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西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罗锋,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地路二所主管工程师,高原项目勘察设计技术队长、副总设计师。工作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青藏高原一线,率队研发建立了多源遥感航测、地学解译与融合识别的成套技术体系,以“开天眼”有效解决了复杂艰险山区勘察“上不去、辨不清”的关键技术难题。他带队开展国内首次西缘进藏交通廊道科考工作,4次突击无人区,系统探明“多年冻土、活动断裂、山地灾害”三大地质风险,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为我国高原工程建设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奉雅,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通过现代化智能焊接设备,把青春与祖国牢牢“焊”在一起。她把目光聚焦在“别人不能焊”的材料上,成为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板无法熔焊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第一人。她能够焊接全球最厚的水电用钢,也能够焊接全球强度最高的深海用钢,还能够焊接全球最高线能量船舶用钢,更能够把现有的焊接效率提高10倍以上,熔焊技术全球遥遥领先。
姜磊,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四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核燃料专用装备领域青年一代领军人物,坚持核科技自立自强,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新相关装备保护系统模块设计,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国家技术空白;主导优化装备保护系统,指标提升20%以上,保障示范工程启动。他扎实推进相关装备总体设计、动力学理论与试验创新,刻苦奋战在国防科研第一线,重点参与、负责基础科研、核能开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10余项。
中国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18年6月,团队共有队员41人,平均岁数29岁,参与建设雅万高铁正线公里的施工任务,包括桥梁、德卡鲁尔动车站和动车所,以及箱梁预制和架设任务。雅万高铁是印尼乃至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是中印尼两国元首亲自推动的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旗舰工程,也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落地的“第一单”。2023年10月17日,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印尼迈入高铁时代。自开通以来,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过270万人次,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便利了沿线民众出行,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雅万高铁不仅铺就了两国合作共赢的“幸福路”,更架起了两国人民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运行部是一支平均岁数32岁的年轻队伍,在示范工程建设中,面对全球首堆、全新的技术,他们从零开始,全面参与项目从设计、安装、调试到运行的全过程,在没有一点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首创四代核电技术文件体系,形成技术文件1000余份,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推动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实现了时代性跨越。运行部青年团队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造和科研攻关。团队承担3项国家级重大专项科研项目、7项华能集团科研项目及多项公司前瞻性课题。近3年共申请专利86项,授权专利51项,牵头开展16项高温堆技术标准制定,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的学术论文7篇,为高温气冷堆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了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和核能综合利用的步伐。
内蒙古电力集团阿拉善额济纳供电公司黑鹰山供电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额济纳旗黑鹰山镇,这里地表荒凉、人烟稀少、风沙肆虐,是国际公认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拉善供电公司黑鹰山供电所电力人,扎根边疆、守望相助,历经千难万险,在“生命禁区”架起高压线,彻底结束了沙漠腹地几十年无网电的历史,为3.3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及周边军、企、民、警约105户900余人送去温暖和光明。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始终牢记习“要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的殷切嘱托,相继突破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从无到有建立起1400余项各级标准的大型邮轮标准体系,为构建邮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联动和管理360多家全球供应商、1100多家二级配套企业,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开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典范样板。
中国电建华东院白鹤滩水电站勘测设计团队, 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71%,他们秉承科技强国的信念,勇攀水电“珠峰”,圆满完成世界技术难度最高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全过程勘测设计和全方位技术支撑任务,为我国水电实现领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做出突出贡献。团队成立于1991年,33年来,几代青年科技工作人员传承“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白鹤滩精神,接续奋斗在白鹤滩水电站科研攻关、工程建设和移民脱贫攻坚第一线,先后攻克世界最难特高拱坝、最大地下电站、最大水电机组等世界级核心科技难题16个,突破关键技术127项,获得发明专利205项,发表核心论文37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2项,奋力保障电站2021年“七一”投产发电献礼建党百年、2022年全面投产发电、2023年累计发电千亿度。